[音樂周刊] 跟陳老師上一堂語文課
文/本刊記者 盧世偉 攝/本刊記者 文立明
這個哲學專業的女孩自認從來沒怎么上好過哲學課,現在的歌手身份更是跟哲學扯不
上什么關系,卻在回答記者的大部分問題時,都習慣以“嗯,好的”開頭,然后對每
個問題進行思維縝密的理性回答,但在某些個俗常的概念上又顯得意識混亂梋梋梋混
亂不是因為不懂不曾思考,而是更多的無意無需勞神。
課前預習:“陳老師”的由來
搞樂評的大胖子科爾沁夫那時常跟人顯擺他跟一個台灣女歌手的親密關系,并總以“
陳老師”來對她敬稱,那時就以為這個“陳老師”要“老”到什么地步,循聲而見,
卻是一個清湯挂面的小巧女子。后來發現“陳老師”的稱謂并不是科爾沁夫的獨創獨
享,很多人都這么習慣稱呼陳綺貞。
陳老師自己倒是對這個稱謂有些茫然,自己分析說:“大概是因為我平常有這樣一個
習慣,比方說我們今天的采訪結束了,我就會說,yeah,下課了。”旁邊的助理提醒
到,“大概是因為她有首DEMO中,錄完了她也她喊了一聲‘下課了’,然后就有人管
她叫陳老師了吧。”陳老師這才做茅塞頓開。台灣的音樂圈倒是習慣把做唱片的人都
稱為老師,但是,“當有人叫我陳老師的時候,我就會覺得蠻可怕的,好像是在被嘲
笑似的,可是后來歌迷們這樣叫我了后,我就會比較習慣。”
第一課:受眾說
關鍵詞:大眾、小眾、小資
剛剛過去的這個歲末年初,所有的娛樂媒体都對2005年的樂壇進行了盤點總結,然后
評出各种十大、最佳、熱門之類的獎項,名謂花式固然繁多,其中卻似乎都不曾少了
一個名字:陳綺貞,以及她那張《華麗的冒險》,一時間,似乎陳綺貞這個名字便可
以万眾矚目了;陳綺貞到訪北京的消息早從去年年底就已傳出,京城的媒体們也早開
始蠢蠢欲動,但這种熱鬧的背后,人們也還是會有些納悶,前兩年,這可是一個絕對
只在小范圍內口碑相傳的小眾歌手啊?
“我現在還是很小眾啊!”陳綺貞這樣描述她的歌迷們的群体特征:他們都喜歡寫文
章,喜歡拍照,喜歡收集一些音樂,喜歡旅行,個性上,比較內向,或者是比較害羞
,比較喜歡思考的,都跟她一樣,喜歡想太多啊,對時下流行的東西,也會稍微保留
一點點,會注意,但是他們會觀察,卻不會跟著去怎么怎么樣,“跟我性格都還蠻接
近的。”
內地出現的這种熱門反響似乎完全在陳綺貞的意料之外,盡管心里也曾有過這樣的小
小期待,但陳綺貞還是會說,對于這种事情,她都抱的是阿Q心態,總是說,反正也
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但在行為上,她還一直都是淡淡的,每一張唱片出來后,宣傳期
都不會超過兩周,也就是去几個重點城市而已,這次來北京,真正能訪到她的媒体其
實也沒有安排很多,“我也會盡量跟他們說,不要安排太多的電視通告,我也不喜歡
去做太多的節目,這就是個人的一种屬性吧,就是有些媒体我還不知道到底該怎樣去
應對,所以說以我這种不是太積极的個性,不敢奢求說我希望銷量會達到多少多少,
有些事情根本是不可求的。”
陳綺貞的這張《華麗的冒險》以及之前推出的一張精選集在大陸仍是賣出了一個不錯
的成績,据說已經突破了二十万。一些原來沒有想過會听陳綺貞的人也加入了她的歌
迷對隊伍,當然,其中可能有一部分只是在媒体鼓動潮流下而跟風的進入。但陳綺貞
倒不這么認為:“就算是多賣了5000張好了,其實它說明的問題是多了5000個人,愿
意在早上一起床的時候听你的歌,愿意在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听你的歌,愿意在坐車,
長途車三小時的路上听你的歌,我會比較能感受到這背后的故事,繼續想這多出來的
每一個人,他是什么樣的背景,他為什么會愿意挪用他的錢去買你的唱片,他要到哪
里買,他是不是在好几張唱片里面選擇了你,那我就覺得這才是我要珍惜的一切,在
做下一張唱片時要記得的事情。”
陳綺貞的歌迷固然有一個典型的群体特征,但總有不同的人在漸次進入,對此,陳綺
貞心情欣喜与珍視,卻又明言,不會為這新加入者的新的喜好而改變自己什么。她說
,歌迷中永遠都會有兩种人,一种就希望你永遠是原來的樣子,而另一种,總是期望
你會有一些未知的東西等著他去探索。
但陳綺貞還是甘愿只做一個小眾,對于大眾的需求,大眾的潮流,她說她其實我一直
都沒有太注意這個問題,原因在于,她都是很久才發一張唱片,她也不需要去注意,
“我現在去注意到了,但是我三年后才會發唱片,我怎么可能知道三年后大家追逐的
潮流是否還跟現在一樣,所以我就省去這個麻煩,我不管,也不去預測,搞不好我五
年才出一張唱片,我現在去觀察人家在流行什么,那豈不是白費力气嗎?所以說我比
較幸運的是,我的步調一直很緩慢,所以不去照顧潮流這种需要照顧到時間的東西。
”
但這种頑固拒絕潮流的人,總又會在無意間將自己的做法形成新的潮流,正如小資的
流行一樣,陳綺貞顯然是符合一個小資的標准的,她倒是樂了:“啊?小資?小資是
什么東西?小資產階級情調?哈哈哈!”有人說小資的一個標准就是愛看村上春樹,
她于是認真的笑了起來:“真的嗎?我最近還有看他的新作品哎。”
但對于成為大眾的潮流,陳綺貞還是心有所保留,她知道她的歌迷們其實也怕的就是
這個,“如果我也變成這么流行的一部分,他們也就會開始有所保留的。”所以,她
宁愿自己不那么流行。
重要的是,她覺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成為大眾,“我自己看那些歌詞,比如說《腐朽
》這种歌詞,怎么可能會大眾,我自己都會問我自己到底在寫些什么?我自己都會覺
得這樣的歌詞是不是太拗口,太拐彎抹角,太鑽牛角尖了,然后就會覺得,你真的是
一個很羅索的人,有些歌要想做到大街小巷小孩子都會唱,我覺得會很難吧,我都不
知道我有哪一首歌可能會有這樣的能量。我覺得,要能寫出一首媽媽帶小孩都能唱的
歌,那是一种天分,目前我真的沒有這种天分,如果有的話,我早就幫別人寫了。這
樣我就可能坐在家里做電視,不用跑出來這樣忙碌地宣傳自己。”
第二課:性格說
關鍵詞:獨立,自戀
不讓自己太流行,陳綺貞應對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堅持獨立,無論是創作歌曲還是制
作專輯上。
比如在創作時,她會說:“就像我寫了一首歌,我執意不管,我心里很想這樣去唱,
這樣去做,其實旁邊有些人會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顧慮,我甚至可以完全視而不見
,非要這樣去做,我覺得那個時候我會有一种非常興奮的感覺,會覺得,沒錯,這就
是我要的!可以不管別人的眼光,可以不在乎,我也可以忽略別人的掌聲,這些對我
來說都不重要,可是如果我不這么做,我的人生就不精彩。這時候我就會充滿了很多
的自信,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是會常常覺得自己好像是個沒什么价值存在的人。我
可以跟所有的人說不,我可以無視于所有人對我的評价。”
但她十分苛求于自己對自己的認定。很多創作歌手在為專輯挑歌時,可能會發現:我
寫了這么多首歌,每首都那么好,都不舍得放棄。而陳綺貞正相反,老是覺得這也不
夠好那也不夠好,過分的嚴苛讓挑歌對她來說成了最痛苦的環節。在創作過程中,她
也從來沒有習慣說寫出了一首歌后先讓別人听听試試感覺,都是躲起來自己一次又一
次的檢查,總覺得,如果自己都不喜歡,干嘛要拿出來給別人听?“如果過不了我自
己這一關的東西,即使全世界都給予一致的掌聲,我自己的心里面會說,那一定不是
對的。我后來几乎再也沒有把自己覺得不OK的東西拿出來試試看的給別人听,也許搞
不好別人會覺得寫得好,但是我自己會知道,我還是沒有辦法說服自己說那是我最愛
的作品,最后越拖越長,直到有了那种我覺得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對它,但是我還是
會十分袒護它的歌,我才能拿出來。”
有歌迷在网上流言,說陳綺貞的歌詞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我”,不難判
斷出她是一個极端自戀的人。“自戀嗎?雖然這個自戀部分只有20%,但這20%是极度
,但是我會盡量把那20%拿出來,剩下那80%都是自卑、自虐或是极度沒有自信的部分
,盡量把它美化成那20%可以欣賞的部分。”
自戀的人往往最在乎的是自我認可的標准,陳綺貞就坦白說,她是那种別人說她好,
她都會先保留一點點的人。當有人稱贊她時,她不敢太開心,而是會質疑,會有些小
小的不安,“我應該怎么辦?我每天還是會一樣,我也沒有感受到我有長出翅膀,就
是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沒什么不一樣,雖然一直之間我會有一點飄飄的,但是又會
覺得有一點危險。” 危險的根本還是在于,不知道別人認可她的這個標准,是否跟
她自我認可的標准一致。
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陳綺貞現在一直堅持獨立制作唱片。大學時她參加歌唱比賽獲
得冠軍,有公司想簽她,當時就遭拒了。后來簽了魔岩也還是因為很欣賞魔岩當時的
很多作品,有期待說他們會給她一個适合的環境的空間。后來魔岩沒了,她就再也沒
簽過其他唱片公司,一直是自己獨立在制作,這次出《華麗的冒險》甚至向銀行貸款
。“坦白說現在的唱片市場和唱片公司,我不知道還可不可以更谷底,就是我眼看我
也不知道我該去選擇哪一家,我覺得如果選擇了一個地方,雙方都要試著去妥協一些
事情,我覺得那會讓我覺得比較難以去适應。這個階段我的直覺是,還沒有需要說要
去用這种方式。”而另一方面,“我是相信說,有更多的人跟你合作一定會有更多的
力量,但是我想做的事情,是很大的事情嗎?我是覺得說還好。我會把一些事情去做
好,但是我還要我自己喜歡的生活,我很多歌手朋友過的生活很辛苦,一個禮拜只能
放假一天的,有的甚至一天都沒有,所以當我知道了后,我非常的惊訝,我就會松一
口气說,還好不是我,還好我不用過那樣的生活。”
陳綺貞時常也會覺得,這樣做像是在走鋼索,但是性格決定命運,她就是這樣的人,
“比如說有的人就很會跳舞啊,有的人就長得很美,可以做模特,有的人會寫歌,可
是這個都是一种天生的被眷顧,我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首歌什么時候會寫出來,我都
會告訴自己要非常謙虛,這只是我自己的一首歌,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東西,好的作
品,因為它總是在我莫名其妙的情緒當中,我沒有辦法刻意地去經營它。”
但是在發行上,陳綺貞還是選擇了与主流唱片公司合作。曾經她也嘗試自己做發行,
但是后來就接到很多朋友的抱怨,他們說,既然你選擇了要發行唱片,可是你又讓很
多人買不到你的唱片或者是很難買,這樣就跟你當初的本意有點背道而馳了,“我自
己也很難要說服自己說,我自己心愛的樂團,他們出的作品我買不到,或者說是要用
比較奇特的各种方式管道才會收集到他們的作品,我自己的心情也會比較的沮喪。”
所以与主流發行公司的合作,好處在于會使這張唱片可以讓大家不麻煩地情況下也能
听到,他們會有他們專業的手段來完成這個事情,陳綺貞自認自己的專長只在創作音
樂上面,而“專業的事情還是讓專業的人來做吧。”
第三課:風格說
關健詞:歌詞、搖滾、民謠
現在有人再提到某些新歌手時,會說,哦,這個人很有陳綺貞早期的樣子,或者這個
人是屬于陳綺貞的風格。在港台,也不斷有歌手向陳綺貞邀歌,她也曾嘗試過說去按
照人家本身的路線去寫一些給人家的歌,但是寫完了人家總是會說,這不是我們想要
的,我們想要的就是你自己的歌那樣的東西。
陳綺貞的風格到底是什么樣的?
這個問題大抵要從三方面來說。首先是歌詞。陳綺貞的歌詞風格倒是比較統一,都是
那种清清淺淺的描述情境情緒,用詞上比較迂回,講究錯落的別致;然后是唱法上,
都是沒有太大的起伏,而且音都比較直,但感覺上又不往下走;但要說到曲風上,就
難以那么統一了,有時她很安靜,有時确很俏皮,甚至很激烈很跳躍。
“我想在音樂部分,可能歌詞部分是可以完全自己掌握,但音樂部分,一起合作的樂
手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制作的部分會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比如他們怎樣去編曲
,他們會怎樣去混音,那种東西就會讓人感受到音樂的成分有了不同。”
人們最初都是用民謠來定位陳綺貞的音樂風格,确實,簡單的吉他成了她音樂的最顯
著標志。有人甚至用“清水民謠”來形容她的音樂,雖然連陳綺貞自己都搞不明白清
水民謠到底指的是什么。現在陳綺貞也會在音樂里加入一些英倫搖滾之類的成分。骨
子里,她是非常推崇搖滾的,原來在台灣的歌手里她最喜歡的就是伍佰,甚至曾不管
不顧地沖到伍佰演出的后台,就為了獻給他一枝玫瑰花,而當初在歌唱比賽中拿得冠
軍,她說她本來是第二名,正是伍佰的堅持才讓她成了第一。
這在她看來,都是一种搖滾情結的惺惺相惜。陳綺貞說,當別人說她民謠時,她不會
動容,甚至有些抗拒,但倘若說到她搖滾,她卻會得意。她把搖滾更多當成一种精神
,因為,“形式上你也不好定義啊,比如最初的搖滾其實就是指貓王的音樂,后來滾
石的音樂成了搖滾,再后來,一些電子的東西也成了搖滾。”
第四課:定位說
關健詞:知性、理性、感性
陳綺貞的身上還有一個標簽,那就是“知性女歌手”。什么是知性女歌手,陳綺貞顯
得有點一頭霧水,“其實我是第一次听到有人這樣子直接跟我說,然后有其他人或者
文章里有這樣提,我在想可能是因為我還是蠻愛說道理,總是拐彎抹角地說一些理念
啊,表達一些想法,總是不太知道怎樣直接說,用三個字把情緒講出來,或者是用很
直接的方式說清楚一個事情,所以我比較混,可能這樣子一种形象,會給大家認為好
像不太是可以訴諸為感性的方式,所以會被歸類為知性,我猜是這樣的。”
其實知性的說法最早從哪儿提起,現在也很難考証,只是恍忽間應該首發于台灣。對
此陳綺貞這個知性代表也無從說出個一二,但她知道,之前劉若英是總被稱為“知性
女歌手”的。對于劉若英的這种定位,她很認同,但是卻又不覺得自己跟她之間會有
什么類似的地方。
而大陸這邊對于知性的說法,也存在兩种類別,一种是指形象上,像劉若英這种具有
知識分子气質的,而另一方面,則又有標准,比如要會創作,歌詞上比較講究文學性
,意境化和思想層面。然后大陸隨后也崛起一部分新生代女歌手,都被稱作是“知性
女歌手”,諸如曹方。曹卉娟等等。
陳綺貞感覺比較好奇的是:“假如說她們的歌曲比較有陳綺貞風格,這樣會對幫助到
她們的銷量嗎?對她們會有什么幫助嗎?”她說,在台灣,可能大家會覺得她是不怎
么在乎銷量的,我就在擔心,如果把她的名字拿出來跟某人綁在一起,反而會讓大家
覺得這不會是一張很多人都會去買的一張唱片。
其實知性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很多時候這樣的提法,不過是唱片公司在推廣歌手時
為增加歌手辨識度的一种商業手段,正如以前在形容某些歌手的音樂風格時,常會說
到“感性”一詞,并以此為歌手定類。但在陳綺貞看來,這里所說的感性,不過是指
演唱的一种技術手法,而真正的感性歌手,在她眼里,是要如王菲那樣,比較突出個
人意志,完全不為他人所改變,那才是一种徹底的感性,一种有說服力的感性。
感性和理性,在陳綺貞的身上,生活中,創作中,又是如何分配与支配到她的呢?學
哲學出身的她倒是對這些概念興致盎然:“你永遠不能只用一种理念去過生活,你的
理性里面肯定會摻雜一些感性的成分,而你的感性絕對會有被理性控制的時候。也許
在創作的時候,我會有我感性的一部分,可是在制作的時候我會非常地理性,可能在
跟制作人溝通時我會非常的感性,但是在跟你溝通時我又會非常非常的理智,所以說
這個問題是永遠沒有辦法完全分清的。”
最后,陳老師在給筆者的簽名中寫下:
感性与理性的斗爭,永無休止。
轉載自ptt綺貞板
- Sep 17 Sun 2006 14:32
《音樂周刊》跟陳老師上一堂語文課(zz)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