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兩岸大學閱讀交流暨誠品青年大講堂「理想的一年」系列講座
2018.01.12 誠品信義店 3F FORUM
為無用而閱讀
主講
蔣方舟(大陸青年作家)×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主持人:李絲絲
===========================================================
2個月前聽了《理想的一年》講座,覺得很有收獲,於是這幾天嘗試寫下來,
希望有看到的朋友也能帶點什麼在你的心裡。
若你喜歡我的書寫樣子,期盼你能告訴我還可以怎麼呈現的更好喔~
============================================================
影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eslite/videos/10155776898641023/
絲絲:
誠品書店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推廣,今年的主題是「理想的一年,為無用而閱讀」
我們也關注華文出版與青年的議題,努力搭建了兩岸閱讀交流的平台。
希望今年的主題能夠啟發讀者,對你的人生作重新的思考。
活動的緣起要從2016年的誠品蘇州開始談起,當時針對兩岸優秀的大學、出版社不同出版的風
貌,規劃了「青年新通識時代」書展,得到了兩岸青年對於閱讀推廣有非常大的共鳴與交流,
成為年度盛事。
去年(2017)年底,誠品書店蘇州再度聯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師範大學一共21所
的大學出版社,共同挑選書單,彙集了主題「理想的一年」書單,在誠品蘇州展出。
我們希望在這些文學、藝術、設計、閱讀等等領域當中,共同推薦關於「理想的一年」書單,
希望讀者們透過「不具功利性的無用之書的閱讀」,找到更好的自己。
並且在蘇州規劃了專題講座,與讀者共同探討理想的一年計畫。
活動在今天來到台北,上個月在誠品信義店簡體館推廣。
如果你的人生出現一段真空,你將會利這段真空的時間來啟發全新的自己嗎?
我們又如何在這段真空的時間當中,重新計畫自己的人生呢?
如何找到與這個世界愉快相處的方式,重塑更好的自我?
也想請教2位老師,在過去與未來,哪一年是他理想的一年?
而閱讀,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去讀?
是有目的去讀,還是漫不經心閱讀,但是卻能獲得更多呢?
大家也可以思考自己理想的一年,是哪一年喔。
Q:請惠貞老師幫我們定義什麼是「獨角獸計劃」?
A:簡單講「獨角獸計劃就是推廣閱讀的計劃,然後是用創意的方式。」
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還是要回溯到為什麼我會離開20多年的上班族生涯,
離開一個其實我很喜歡的工作職場,其實我不是在離職之後才想說要做什麼,
而是我有了想要推廣閱讀的計劃,所以我才提辭呈的。
因為我超過20多年的工作都是跟出版有關。
對各位來講,出版不景氣、書市不景氣,這是你們偶爾會聽到的新聞。
但在我們業界來說,像我之前主持一個雜誌,有點像舵手的身分,
這個問題大概是我每天的提問,對我而言,我如果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
我沒有辦法去說服我的讀者,為什麼這個世代還要買紙本書、紙本雜誌,
所以我每天都在想這件事情。
「獨角獸計劃」可以說是有一天得到的答案跟理解,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培養更多的閱讀者。
現在出版跟書市的不景氣,
有很大一部分是我覺得這個時代大家對於時間的使用方式已經改變了。
因為大家都有手機,可以看到在路上、公車上、捷運上,這些零碎的時間大家都在滑手機。
對時間的影響不僅只於出版,也影響各方面,
跟人相處的方式、跟自己相處的方式,其實都在解構當中。
若要大家繼續喜歡並回來閱讀,我覺得需要從很根本的問題上去溝通,
讓大家知道閱讀它是一件很有趣的行為,它不是那麼嚴肅的,
唯有讓閱讀者回來,出版社與書店才能生存。
雖然我離開原來的工作環境,其實我是以另一個角色來支持我喜歡的工作。
那時候還沒有獨角獸這個名稱,但我想做的事情大略已經成形了。
因為我有很好的夥伴可以支撐這個雜誌,給予新的生命,我想我並不擔心,
所以我想我應該可以卸下總編輯的職務,
我覺得我可以讓我自己跟我原來的工作有一個新的開始。
對我來說,因為它具有實驗性質,跟傳統讀書會不太一樣,
至於它是用什麼樣子的形式進行,有機會再跟大家詳細說明。
總之,它就是一個想要用創意的方式推廣閱讀,然後讓更多的閱讀者回來的一個行動。
絲絲:其實在做這個人生重大決定之前,有現實上的問題,
妳有遭受到一些懷疑或者是為妳擔憂,因為雜誌總編輯很有挑戰性又很穩定,
會不會擔心在推動獨角獸計劃當中受到一些阻力?
惠貞老師:這個擔憂一定會有的,而且在做這個決定之前就預料到。
我覺得不要讓別人擔心的方式,是你要主動去溝通為什麼不需要擔心,
雖然不管怎麼溝通那個擔心還是會有,只能讓身邊很重要的人希望他們可以相信你,
當然自己也要夠強壯可以有足夠信心的往前走。
這個時代(景氣各方面都不是很理想),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挑戰,
可是我覺得很多事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對我來說這個時代也是潛藏很多機會可以去創造你想做的事情,
還有創造你的工作,所以之前我們曾做過一個是人生的設計,
就是我覺得它是有很多可能性的時代。
之前曾被提問到我的理想的一年是什麼?應該就是2017年。
為什麼?因為就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
因為我離開了一個原本穩定的生活,去開創一個新的道路。
做任何創新的嘗試的時候,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因為你要溝通的是別人可能沒有看到過的風景,
你不能預期每個人都理解你腦袋裡想的東西,
所以不理解、質疑或是擔心,它一定會存在的。
你就是一定要帶著這樣的質疑、擔心往前走,然後你用行動去證明。
雖然有很多人不知道我要做什麼,可是也有很多不知道我要做什麼的朋友,
其實還是支持我,讓這些實驗跟可能性可以實踐,目前看來,
我覺得好像慢慢的有愈來愈多的朋友知道獨角獸是一個什麼樣的計劃,
然後不知不覺當中,我的身邊也多了很多的夥伴。
Q:這個獨角獸計劃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發生的地方一定要在書的場所。
請惠貞老師談談,您所定義書的場所,是書店嗎?還是跟書有關的哪一些場所?
A:其實獨角獸計劃它有很多可能性,剛才提到在書店裡是第一步,
那是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情,在書店裡像是讀書會可是又不像傳統的讀書會,
因為傳統讀書會是大家約定讀同一本書然後一起來分享。
可是書店裡的獨角獸你不用做任何的準備,我會請現場的朋友們直接挑書、選書,然後分享,
每一次3小時,我大概會設計2~3個單元,
這些單元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直接去體驗閱讀的好玩跟樂趣,
就回應我剛剛說的試圖想要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要在有書的場所?
呃,因為我一直是個企劃、編輯的角色,所以我想事情都是很邏輯思考式,
絕對不是天馬行空的想、不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那種,
我想這個都是我有要因應的目的跟我想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為什麼在書店裡,為什麼在有書的場所?
因為我想要讓大家第一個喜歡閱讀,第二個也希望大家懂得去運用書店,
讓大家知道書店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並不是你要去買一本書的時候才想到要去書店,
因為現在買書的管道太多了,
坐在家裡、書桌前或是拿起手機滑幾個鍵就可以買。
為什麼我說書店很重要?因為書店的重要性超過買書這個行為。
所以獨角獸的設計就是要讓大家去理解
為什麼書店很重要、為什麼閱讀很重要,
所以它一定要在有書的場所發生。
也希望藉這個活動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更多好的書店。
有書的場所的定義是,有一些的咖啡館也有一些書與雜誌,
那樣子的場所也可以進行,一方面是回應剛剛所談的事,
二方面是我相信各位去一些地方有些空間其實也有擺書,
但有的空間你會覺得它只是裝飾而已,那樣子的地方就沒有辦法進行獨角獸計劃。
雖然這是一個很小規模的活動,選擇的場所也還蠻挑的,
如果這個地方有書,但它沒有書店的靈魂,我也沒有辦法進行這個活動。
Q:「獨角獸計劃」到目前進行的場次?
A:書店裡的活動大概進行有20場,還有每2個月1次的自由講堂,
有主題性的活動,最終目的還是會回到書,所以每一個主題都會開一些書單,
讓大家知道說如果你覺得來聽這個演講有幫助,得到的知識來源其實還是這些書,
其實還是鼓勵大家自己去讀,這是固定2個有在進行的活動。
另外我說「獨角獸計劃」是有開放性,有機的成長活動,
所以,去年也因緣際會參加了2次市集、策了2次的展覽,
那些都不是我原先想得到的,它就是因著這些機緣去發展它的可能性。
又回到可能性這個事情,對我來說還蠻期待,
它未來會長出什麼樣子,這可能也不是現在的我可以預料的到的。
Q:方舟老師已經不是第一次到臺灣,請問方舟老師是第幾次來到臺灣?
對於臺灣人、事、物的印象又是什麼?
A:我是第3次來。
第1次的時候是我上大學的時候,當時雜誌社做了一個選題叫「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採訪印刻的初安民老師,在酒店外面游泳池,那時候風超大,完全聽不清楚他在說什麼XD
第2次是2015年的時候,當時是參加誠品25週年活動,和林奕華老師、童子賢老師。
第3次就是這一次。其實每次來的時間都很短,都待在臺北,
想要去調查這個社會的時間也很短,但是我每次最感興趣的就是:
臺灣的年輕人,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
跟大陸的年輕人有哪些可比性?
記得上次我來臺灣的時候,更多的是
感到對於社會變革的這種熱情和在這個社會變革中有參與感。
這回來還沒能感受太多臺灣年輕人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Q:聽說今天到了故宮?
A:對,今天去了故宮看了乾隆的一個展,
大家一般印象覺得乾隆選美特別的土,
因為故宮辦了一個展把乾隆當成營銷大師,來述說產品包裝的理念。
你可以看到他其實是一個收納狂人XD特別喜歡收納他的寶貝,收納在盒子裡,很有意思。
Q:這是第一次在異國獨居的經驗。請問方舟老師,
是什麼樣的機緣,讓妳有了《東京一年》?
A:我去東京是2016年,而2016年是我寫作剛好滿20年的時間。
發現我當時感覺到最多的並不是很有收獲或者是很快樂,
覺得勞動的果實或是很有成就感,其實我感覺到的是特別深刻的疲憊,
就是對自己寫作特別的懷疑和對自己生活的狀態的疲憊。
因為我是從7歲開始寫作,後來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名人,
要扮演一些公眾角色,參加電視節目等等,
然後我慢慢覺得我的生活好像偏離我本來給自己設定的軌道
,就是一個通往寫作的軌道,覺得好像偏向更為庸俗的一條路上去。
我曾經提過我最害怕的一個故事,它是一個很普通,但對我來說很恐怖,
就是阿拉斯加犬在雪地上面跑,牠看似跑的是一條直線,
但是不知不覺方向有了180度的變化,就是走的可能是一條完全不一樣的路。
大家或許覺得這是一個極普通的故事,但對我來說很恐怖,
我害怕自己已經遠離了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給自己的初心,而且害怕自己愈走愈遠。
很疲憊的時候,很自我懷疑,
當時有一個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每年會邀請10個左右的作家、媒體人、教授到東京住,
短則1個月、長則4個月的時間,這個邀請是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的,只要待著就行,
每個月還有2萬多元人民幣差不多10萬日圓的生活補助,
還什麼都不用做,哇!哪有這麼好的事情XD
所以那時候他們問我要待多久?當然愈久愈好,待了4個月的時間,
後來覺得比較喜歡東京的生活狀態,因為是完全真空的,
所以後來陸陸續續待了有半年的時間,加總起來不到一年,
把那時候在東京的日記,剪輯出書這樣。
Q:這本書是2016年的時候,蔣方舟老師在東京一年所集結的旅記,
裡頭有46篇的日記,中間跟很多的閱讀跟人生閱歷有關。
書上後面寫:「2016年我獨自在東京生活了一年,東京也拯救了我」。
請問方舟,東京拯救妳什麼?
A: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
「他們沒有把我變成一個新人,而把我自己更應該成為的樣子。」
我覺得其實我一直很相信每個人都有很獨特的個人價值,
你能夠長成一個你的理想型,不是談戀愛的理想型,是長成一個理想的版本,
但是人通往自己理想版本的路,是有很多的誘惑、很多的挫折,
大部分的我們就會離這個理想的自己愈來愈遠。
像16年的一年生活,我通過一種完全自由的生活。
我每天的時間都是由自己來安排的,每天想什麼都是由自己規定的。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獲得一種非常深刻的孤獨,
這個孤獨我覺得是一個特權,很少有人說能夠擁有一種快樂孤獨的時間。
尤其是人年紀愈來愈大的時候,我經常看到有些中年男子下班開車回家,
要在車裡坐15分鐘然後才進家門,就是那15分鐘是完成獨處的,
這種時光在我們的生活愈來愈奢侈。
「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你才能跟你內心的想法對話。」
所以我覺得去年我最得到拯救的部分是我得到很多機會、很多時間、空間來跟自己對話,
我想做什麼樣的事情、什麼樣的東西讓我覺得快樂、什麼樣的東西讓我覺得感動,
嗯…我可以認真的咀嚼每一口食物、可以認真凝視我平常拿著手機一拍就過去的圖片,
我覺得得到了一種真正的孤獨和真正的生活,
這件事把我變成所謂能夠應該成為的樣子,或者把自己轉回到這個軌道上。
Q:方舟老師致力於寫作這條路一直很努力,東京一年對妳未來的寫作之路有什麼樣的幫助?
A:沒什麼幫助XD
我不會再出自己日記,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就是我不想變成一個那種日記作家或者寫真集作家之類的。
我覺得最大的幫助就是說我嘗試過這種文體,接下來我可以去創作別的,
它是我寫作的一個側面,但是它是一本在我生活當中的小說,
可能自己最大的重心還是在寫作上。
絲絲:
請教兩位老師,不管是「獨角獸計畫」或者是《東京一年》,
我發現「閱讀」在這兩者都佔了非常大的比重,「閱讀」在妳心目中的份量是什麼?
方舟老師:
前2天我去錄一個節目主持人問我一個問題,
他說:發現周圍很多年輕人跟他談一些事情的時候,
會說這個事情小S是怎麼說的、范冰冰是怎麼應對的…等,
這位主持人覺得很奇怪,就問我說,這些明星都不是生活當中的人,
為什麼當他們問到問題時會以明星或是公眾人物說的話來當例子?
我說很簡單,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個人的經驗都是很有限的,
因為個體能夠體會到的經驗都是很有限的,
我們必須去求助於別的訊息來幫我們構建我們到達不了的經驗。
但是如果你不看書的話,
那你的價值觀就只能來自於電視上的人或者每天在網路上看到的訊息。
我覺得小S說過可能就等於我們在講魯迅說過其實是一樣的,
只是每個人構建訊息的方式不一樣。
所以我覺得閱讀的人和不閱讀的人,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
你會發現他的價值觀的來源不一樣。
不閱讀的人價值觀可能來自於他的親朋好友、媽媽對這件事怎麼看、二姑對那件事怎麼看等,
難免你會覺得非常非常的狹隘。
閱讀的人,你會發現他構建價值觀的來源是很廣泛的,
他有無限的人類的智慧可以當作他獲取訊息、獲得經驗的一個來源。
所以我覺得閱讀在我生活中的比重,其實佔據了我個人經驗不能企及的地方,
它是其他超越個人經驗所有經驗的來源,所以這個是對我改變最大和影響最大的地方。
惠貞老師:
我覺得跟方舟講的差不多,講的非常好。
我想到小時候常聽到的是,要做自己。對不對?很常聽到,
後來我覺得有個更好的說法是「成為自己」。
其實我很喜歡絲絲念書上後面寫的東京一年讓妳更成為了妳自己,而不是成為一個新的人。
我覺得閱讀也是一樣的目的,它其實就是讓我們成為自己。
剛剛我們前面還在聊天的時候提到說,為什麼我覺得書店很重要?
剛剛說買書的管道非常多,如果你要買書,大可不必進到實體店面,
可是為什麼實體書店還是非常重要?
大家可以想想,在電腦前、在滑手機的時候,當然,網路上有非常浩瀚的知識、資訊,
你要查什麼大概都查得到。可是你也得給它一點關鍵字,電腦才會回答你對嗎?
若你沒有提供關鍵字,電腦是不會主動給你資訊的。
可是你來到實體書店不一樣,
你來到實體書店會立刻跟很多你不知道的世界連上線,
你會看到很多原來你沒有想像到的觀點、你沒有遇到的有趣的小說、
你不知道的有意思的呈現方式、企劃方式或是有意思的生活方式,
這些東西是你一到實體書店就可以立刻接上線的。
而且通常你會在環顧的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自己的興趣,
在這個世界上面的座標,這是在網路上沒有辦法給你的。
所以這是我覺得實體書店與閱讀很重要的原因。就像方舟說的,
閱讀會擴展你的世界,它會把你腦袋裡對世界的看法不斷往外推,
然後你的經驗或是你的想法、你如何形成觀點,
它才會不斷的重組,然後你會成為你自己。
我覺得成為自己是這樣來的,閱讀絕對是可以幫上忙的,
它是一個深讀的能力、一種獨處的能力。
我最喜歡的那句話是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說的:
「閱讀不會帶給你任何的好處,只是會悄悄的讓你成為自己。」
我覺得這大概就是閱讀最大的價值。
絲絲:兩位老師是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喜歡閱讀的?
最感興趣讀的書又是什麼類型的書?
方舟老師:
太早了,我覺得我可能是5、6歲的時候看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
之前都是看王子、公主那類的童話書,但是後來發現那種書挺恐怖的,
壞人經常受到的懲罰非常殘酷,就是被裝進都是釘子的木桶裡、點一把火推下去,
我覺得完全出於恐懼而放棄了童年應該讀的書。
開始在父母的書架上翻,找到的一本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
我覺得完全是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的大門。
我看到原來還有人這樣生活、原來還有人這樣去寫作、
原來她可以把生活中的每一點都化為這麼有趣的文字。
現在我看了各種各樣的書都挺多的,小說、歷史、社科類的、經濟的,
這種書會看,看得更多一些。
惠貞老師:
我的閱讀經驗可以分幾個階段。
我第一次覺得閱讀很有趣也是很小的時候,大概是小學的階段開始會識字之後就蠻喜歡閱讀。
那時候就是一個比較安靜的孩子,很多小朋友在樓下玩,
然後我記得我媽媽帶著我要去認識小朋友一起玩,就上樓煮飯去,我也跟著媽媽上樓去了,
就是我還是比較喜歡一個人自己讀書,有點自閉的傾向這樣。
那個階段是我覺得閱讀比較有樂趣的階段。
國中也有讀蠻多一些課外的書,老殘遊記呀比較經典文學,還有國外的兒童文學。
到了高中以後尤其是大學,我發現是我很大的一個閱讀斷層。
那段時間我幾乎沒有讀什麼課外書,覺得一方面也是因為升學關係,
另一方面覺得也沒有剩下多少自己的時間吧。
進入社會後,閱讀比較進入目的取向。
因為你要應付工作,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會從閱讀上去找知識跟答案。
我覺得到現在我離開了傳統的職場,開始推獨角獸計畫,
我覺得小時候喜歡閱讀的那種心情才又回來。
所以我現在才又開始以很單純、純粹的心情去閱讀,
這個時候讀書的口味就沒有任何的設限,只要到書店裡就像尋寶一樣,
跟哪一本書偶然相遇,我覺得有趣我就會帶回家。
如果講到小時候一直到現在喜歡的類別,大概是人生哲學吧,小
時候最喜歡的是紀伯倫的《先知》。
絲絲:
其實我覺得跟惠貞老師一見如故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閱讀嗜好,
就是我們非常喜歡閱讀少女漫畫。
方舟老師:我也喜歡。我最近在看東京白日夢女。
絲絲:畫風美嗎?因為我跟惠貞老師一定要畫風很美才看XD
絲絲:請教兩位老師,是什麼機緣之下,進入了圖書出版界?
方舟在大學畢業之後,進入新週刊擔任副主編,但是在這之前已經擔任記者。
方舟老師:
其實分幾個階段。
之前曾經是一個比較自由的作家,7歲開始寫作,
第一次出書是我9歲的時候,當時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出書,
因為我媽媽跟我說,中國小學生在小學畢業之前必須要出書,否則被警察抓走。
因為我爸爸是警察,在旁邊幫腔說真的真的,又警察局在我家旁邊,當時我就覺得會被抓走,
但後來漸漸感覺有問題了,發現別的小朋友並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
那時意識到的時候,已經寫了有將近10萬字了。
記得第一次出版的稿費是800塊人民幣,那本書的插圖還是我自己畫的。
我父親為了感謝編輯願意出版我的書,就送了他1000塊錢的毛毯,
所以我第一本書是賠了200塊錢。
後來我11~12歲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爸媽工作不太順利,
我就給一個報紙當專欄作家,然後寫了有5年多的專欄,
後來大學的時候給新週刊作記者,然後是副主編。
絲絲:目前還是嗎?
方舟老師:
是,但是目前我做的事很少,還看看銀行卡是不是有工資進來,有的話就還在XD
現在的話就是寫寫稿,參加新週刊的活動這樣。
其實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失敗的媒體人,跟惠貞老師交流了一下,
覺得很多媒體人具備的優秀品質我沒有,因為我不是一個很追趕潮流的人,
我對於追趕潮流、社會心態其實是有限的,會關注一下,但很快發現無聊就會放棄了。
還有對人,沒有很大的興趣。原本我以為自己對人是很有好奇心的,
發現大部分人也是很無聊,曾當了半年訪談節目主持人,
什麼高端人物訪談、採訪名人,我就發現名人真的很無聊,
而且有些要嘛很假、要嘛很真誠的跟你說,我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
我就想你說你是普通人,那我還要採訪你嗎XD
會發現本質上,自己對人性沒有那麼好奇。
所以我不是很適合,我是很失敗的媒體人。想跟惠貞老師交流一下~
惠貞老師:
其實從這個角度講,我也不是很合格的媒體人。
以前還蠻注意潮流、品味的雜誌,但是我要接這個職位時也是萬千掙扎,
因為我本質上也不是很敏銳的人,就是我喜歡看設計的東西,但是不會很記得品牌的名稱,
從這角度來說我也並不很合格。
剛剛方舟講的人有趣、無趣,我覺得說不定妳還沒有遇到真的很有趣的人。
我覺得也不能怪名人,因為他們也有很多的包袱、要注重很多的形象,
可是我覺得應該還是有有趣的人可以讓妳對這件事情還是可能持續抱持著信心,
而且我覺得作家其實都非常敏銳,也有可能是因為妳已經看過很多的東西。
方舟老師:
我覺得作家跟媒體出版行業很大的不同,
作家在小說裡面對於不喜歡的人可以隨意去醜化,
但是某個報導裡的人明顯說的是假話我也不能去怒斥他,
或是以前我很欣賞的人,現在卻墮落,我也不能去問他為什麼墮落了:P
雖然作家跟媒體人有相似之處,
但是作家對人的處置自由度會更大一些,也是書跟媒體相比可能會更有意思的地方。
絲絲:
當閱讀這件事情變成妳們的職業,對於閱讀的看法與感受是否有所改變?
惠貞老師:
我覺得還好。當我是一個編輯的時候,跟我單純是一個讀者的時候,
看書的選擇還是會不太一樣。
因為編輯的時候你要站在檢視角度、很多立場,你要站在書店立場、站在讀者立場,
還要站在作者本身想要傳達的訊息上來看、還要站在出版社的利益上來看,考量的點會比較多。
但是對於書本身,我覺得有一個差別是,我自己是編輯難免對於經營的路線要多關注一點,
所以我平常看的書這方面會比較多一些。所以我也覺得很有趣,
雖然我在出版社的經驗大概有20年,雜誌的經驗只有5年多,
可是在雜誌之後閱讀反而變得比較自由。因為那時候讀書變成是我的養分,而不是我的工作了。
另外有個副作用,應該任何職業都有副作用。
編輯的副作用是,即便我現在是一個單純的讀者,
我看書的時候難免還是會圈錯字或是標點符號,或是這個段落怎麼往下降了半格?
很不習慣,我就在上面做校對,這幾天我正在看春上春樹新的小說,忍不住會有職業病出來XD
絲絲:
惠貞老師前幾天在臉書上寫到剌殺騎士團長,上面有個奶皇包的印子…
我猜想這可能是吃早餐的時候發生的~
惠貞老師:
我想觀眾應該沒有興趣,但稍微說一下。
早上閱讀其實非常好。像剛剛方舟說的很棒,閱讀其實是你跟自己獨處的時光。
對我來說,早上那個空檔,因為一天的行程還沒有正式開始,是一段真的可以很安靜,
可能家人都還在睡覺,你先起床了,完全的一個獨處時間,
不必要等到下班在車裡坐15分鐘再回家,只要早上起得早一點,就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奶皇包那個是一個意外,因為看得太專心了,然後奶皇灑在書頁上面,
因為我自己是對書有點潔癖的人,有一刻真的覺得我的魂飛了XD
我怎麼能夠忍受這種事情呢,而且我很喜歡村上春樹,
然後我又是買精裝版就是珍藏版,有2頁黃黃的,對我來說真的很痛苦。
絲絲:
結果大家就在臉書上安慰惠貞老師,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印記。
方舟老師:
我很同意惠貞老師說的「早上閱讀」。後來發現你早上第一件事做什麼,還是挺重要的。
因為像我原來的寫作習慣是早上吃過飯,上上網看看還有什麼還沒處理的事情,
然後再開始寫作。在我後來發現,當你開始寫作的時候,離起床知不覺已經過後2、3小時,
於是最近半年開始,一起床就先寫作,甚至不看書,因為你一看就很容易看進去了。
也是跟春上春樹學的,早上不吃飯,倒一杯咖啡然後吃點米乾就開始寫,
我覺得早上第一件事做你的工作,效率提高可能是你平常的3、4倍。
絲絲:
請教兩位老師,如果妳們人生狀態中一切煩惱都拋開了,
有個真空的一年。要你訂定理想的一年的主題,妳會下什麼主題,
然後哪一年是妳們理想的一年?
方舟老師:
拋開一切的煩惱,其實我人生真的沒有什麼煩惱,聽起來很討厭,
但我確實是人生沒什麼煩惱,每年生日的時候都很困擾,我都不知道許什麼願。
甚至連別人問我擇偶條件什麼的,我都隨便說一說,
然後過幾個月可能就有這樣的人到我面前要追求我,我覺得唉,為什麼會這樣?!
我覺得這樣也挺不好的,跟想像中的理想型也不一樣。
所以如果有理想的一年,我覺得是希望只有看書、寫作,沒有別的事情的一年。
我去年7月份的時候去了北歐的5個國家,其實非常非常喜歡挪威。
我覺得挪威太美了,生活太舒服,如果可以,
我希望可以待在挪威峽彎的一個小房子,就只有看書、寫作2件事。
然後人生當中理想的一年,其實我覺得2017年過得挺理想的,
就是從東京回來之後的一年,回來之後我覺得我變得非常明確的一個人,
就是在我知道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後,我覺得很多困惑都消失了。
一個對自己徹底誠實的人,是沒有困惑的。
原來我經常要選擇我要做什麼樣的事,
去年一年我發現,我只做想做的、做我能做的、我該做的,三位一體的事情我才會去做,
所以我覺得去年一年是我人生當中生活最像年輕人的一年,
然後不能說是快樂,而是最有幹勁的一年,對自己未來也是充滿期待的一年。
絲絲:
如果要下一個標頭,會怎麼下?
方舟老師:
「最年輕的一年」。
惠貞老師:
其實我理想的一年那時候我回給誠品的也是2017年。
因為2017年對我人生是很大的一個變化階段,我離開工作,變成一個自由工作者,
然後跟女兒去阿拉斯加看極光,回來又在國內環島了一個月,之後就創了「獨角獸計畫」,
正式變成一個自由的企劃工作者。這當中當然有很多的收獲、變化,很多意料之外的心得,
如果要為理想的一年下個定義,我覺得是「可能性最多的一年」。
我覺得理想的事情是要允許有各種可能性去發生的,對我來講理想的一年是2017年。
其實也是這一年我開始可以走向,像我剛剛講的,成為自己的道路。
雖然我年紀很大了,跟方舟不一樣,可是我確實在去年才真的感受到可以拋開一切,
就是真的體驗到什麼叫做自由,所有你的想法、所有你的創意跟IDEA是有機會可以去實踐的。
因為我也在回溯假使我更年輕的時候,我20歲的時候要做這件事情,我相信它也做不到的。
就是人生必須要有一些歷練,什麼階段你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然後開拓什麼樣的道路,
我覺得可能它就是剛好的時間點,我剛好的歷練,
然後剛剛好的時代跟機緣可以做這樣子的事情,
所以我有一點覺得去年是我一個新生命的元年。
絲絲:
兩位老師一致覺得去年,2017年是她們理想的一年。
遇到工作生涯的轉折,也都有機會放下繁忙的工作,
有了一段自己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當中,都讀了哪一些觸動妳心的書?
惠貞老師:
剛剛有聊天,知道方舟讀了很多文學的書,那我覺得我讀比較多非文學類的書,我覺得很好玩,
為什麼說閱讀可以讓你成為自己?
因為你就是在沒有任何目的的情況下你去讀的書,
那才真的是可以反映你真正的內在,
你追求的是什麼、你渴望的是什麼、你有熱情跟有興趣的是什麼。
去年也是因緣際會讀了跟植物、大自然有關的書,好像也在臉書上推薦過好幾次,
第1本是《樹,記得自己的童年:一位女科學家勇敢追尋生命真理的故事》,
它是一個女科學家生命的故事,一方面在講大自然,一方面也是在講她自己。
在科學界一個女性的角度一路走來的一些心路歷程,
非常動人、非常幽默,非常好看,也有很多的知識性。
第2本是森林秘境的作者第2本書《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在接連看了與大自然有關的書,好像不知覺就在去年的時候遇到。
另一方面,雖然我離開了Shopping Design這個工作,我不知道是因為這個工作影響了我,
還是因為我本來的興趣跟特質,所以會跟那樣子的工作相遇,
我發現當我離開了工作職場之後,我依然仍對於設計或者是城市的未來,
這樣子的議題還是有興趣的。
所以去年也讀了《找尋明天的答案》還有《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
這些讓我覺得收獲很大的書,把這些東西整理、交融在一起我會發現,
我現在在走的,自己有興趣的一個更大的議題,說起來好像很大XD
其實就是人類、生命的意義、未來,我們應該要往哪裡走?
好像冥冥之中「獨角獸計劃」好像跟這個大議題其實是有交集的,
大家想一想,其實身邊遇到的任何問題,最基本就是跟教育有關。
我覺得教育、學習,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其實是閱讀,
閱讀是很多東西的一個開始,
我大概可以把我自己將來或是現在有興趣想要研究跟接觸跟分享的議題,大概是這樣子的核心。
■推薦書單:
《樹,記得自己的童年:一位女科學家勇敢追尋生命真理的故事》
作者: 荷普.潔倫
原文作者: Hope Jahren
譯者: 駱香潔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7/05/26
《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 David George Haskell
譯者: 蕭寶森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09/07
《找尋明天的答案:飲食X能源X經濟X民主X教育,
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危機的全球踏查之旅(電影《明日進行曲》原著)》
Demain : Un nouveau monde en marche
作者: 西席爾‧迪昂
原文作者: Cyril Dion
譯者: 林詠心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7/01/05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找回以「人」為本的大街小巷,創造人與人的互動連結》
作者:查爾斯‧蒙哥馬利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 2016/11/22
方舟老師:
我覺得我去年看過覺得最好的一個小說,可能不是去年出版的,但大陸去年才翻譯,
薩曼.魯西迪《佛羅倫薩的神女》這本書非常非常好,
就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做為小說家,有時候看了好的小說的心態跟純讀者是不一樣的,
讀者是欣賞就可以了,但是做為作家看的時候其實有一種很深刻的絕望,
就是你不知道他是怎麼寫出來的,而且他還活著,還在繼續創作,好像永遠追不上他,
不知道靈感和想像力的來源是什麼樣子,而這本書是我讀的比較深刻的,
就是震憾到我,做為小說的技巧上我覺得逐次的絕妙,太厲害了。
還有一本小說是臺灣作家《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那本書對我也是挺大的震憾,
純粹從文本層面,我覺得她的寫作非常成熟也很冷靜,不是一種受害者控訴式的寫作,
還有一點比較震憾的是說,我讀的時候有一種很沒有禮貌的一種猜測,
不是因為寫的時候太痛苦了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是早就想好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寫出來是對自己盡的一種責任。
我覺得作為寫作者,經常會感覺到寫作的一種無力,
就是你覺得寫也改變不了什麼,其實你寫也影響不了什麼,
但是你把寫作看成是一種責任的話,就不會去對這種無力去想這麼多,寫作更為純粹。
還有看歷史方面,去年我整個都在看俄羅斯歷史,因為我對俄羅斯歷史很感興趣,
看了一套《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精裝)》非常厚,
大概幾千頁吧,看了之後對於俄羅斯的文明和歷史很感興趣,看了也是挺震撼的。
■推薦書單:
《佛羅倫薩的神女》簡體書
作者:(英)薩曼·魯西迪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1/01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作者:林奕含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 2017/02/07
《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精裝)》
作者:土肥恆之
譯者:林琪禎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 2018/01/31
絲絲:
在《東京一年》當中,這本看似旅行日記,可是方舟在裡面提到相當多閱讀的書,
我覺得非常值得一看,但是,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方舟在講她最觸動人心的一本書之一《荒原狼》,
這本書在講何謂真正的孤獨,孤獨是你身處在喧囂的人群當中,
你卻融不到那個情境裡,荒原狼是在說什麼故事?
方舟老師:
荒原狼是我特別喜歡的一位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寫的一本小說,
它其實沒有什麼故事,講的是一位鄰居-荒原狼,什麼是荒原狼?
就是他對這個社會非常的不滿,他想要真正的音樂和藝術,
他不想喧囂的娛樂,他想要真正精神的交流,不想待著沒有意義的寒喧,
想要的是真正的靈魂的愉悅,而不是粗淺的消遣。
他其實是一個對社會的要求、對外界的要求,永遠比別人高的人。
講得雖然好像只有荒原狼一個,但是每一個你跟他有類似感受的人,
讀者讀到的時候你能感覺到原來我不是孤獨的,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很有意思,
他在描述真正孤獨的狀態,
但是每一個孤獨的人,他在閱讀到他人類似自己孤獨的時候,他其實就不再孤獨了。
這種不孤獨其實不是靠現實的交往,而是穿越時間、空間的精神的一種交往去實現的,
你覺得原來也有這樣的人、原來我這樣不是錯的,我可以這樣一直走下去。
這是我高中,大概15、16歲讀的,到現在我依然會反覆的看的一本書。
絲絲:
延續上一個問題,如果把閱讀的定義拓展的廣一點,
我們拓展到認識世界、吸收知識,在理想的一年當中,
除了閱讀之外,兩位老師還做了哪一些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的閱歷?
惠貞老師:
對我來講就是一個人去環島一個月,因為在那之前我其實沒有一個人旅行過,
很尷尬,我朋友聽到都很吃驚,因為我不會騎車、不會開車,然後我也沒有方向感,
他們說這樣子的妳也可以環島,這是一件很勵志的事情XD
後來實際上去環島之後發現,也沒有這麼勵志,
可能因為以前工作的關係,每個城市都會有一些朋友,
有些是臉書上的朋友沒有見過面,有些是真的見過面的,
總之就是每到一個城市都會有朋友帶路,然後帶我去認識當地最精彩的人事物。
這些朋友都知道我會在當地待一兩天,他們都非常熱情的想要把家鄉最棒的東西呈現給我,
所以我本來把那一個月當作是一個放空的旅行,因為覺得工作太久了,
我需要一段長假,可是後來發現根本沒有機會放空,每天都塞的非常忙、滿,
簡直是比我上班的時候行程還要充實,
所以每一天回到民宿或是旅館的時候都非常非常疲累的XD
一方面身體很疲累、二方面心靈卻很充實。
就像剛剛主持人,除了閱讀書本以外的閱讀,
我覺得那一個月的閱讀對我來講是很巨象的,就是閱讀了很多人跟很多地方。
雖然臺灣很小,這些城市也沒有這麼難到達,
事實上你每一天的工作都在臺北打轉,那些地方說近,其實也挺遠的,
因為有些城市我根本從來都沒有去過,因為環島才踏上了這塊土地,認識了當地的人,
然後你會發現以前在雜誌上講的那些生活風格,其實是真實存在的各式各樣的可能。
不是在臺北的我,很狹隘的想像而已,真的是有各式各樣可能生活的樣貌,
而且是生活的非常愉悅、自在、快樂,
是你在工作職場上沒辦法想像的,真的要用雙腳走才知道,也因為跟這些人的相遇,
其實也給了我很多的剌激跟想法,當然我那時候也已經有一個新階段的想像,
可是我覺得我也要感謝那一段時間遇到的人事物,
我覺得他們又讓我對於很多事物的看法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吧,
然後會帶著更大的信心往前走。
所以我覺得閱讀人跟閱讀土地,旅行對我來講也一種閱讀。
方舟老師:
對,我也類似。
當你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城市,對我來說其實有2種方式最快的去學習那個地方的人,
而且比較獨特的語言。
第1個是「喝酒」。
前提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公共場合,不是喝了之後跟人家回家。
例如我在東京一年,我不會日語,完全不懂語言,白天的時候其實是很尷尬的,
不停的擺手呀、點頭,但是在這個居酒屋跟人喝了酒,好像跟人家天然的彼此懂對方的內容,
可能是酒精的剌激吧,雖然雞同鴨講,但是聊得特別開心。
在末班地鐵上,上班族露出很真實的一面,白天都為真實的一面感到不好意思呀,
但是末班地鐵是完全不一樣的場景,在喝了酒之後發現自己可能很有語言天賦,說什麼都懂。
第2個是到每個城市都有特別的習慣,就是去「看當地的脫衣舞」。
書裡面也有寫到自己看過的脫衣舞,挺喜歡的。
第一次去看脫衣舞是莫斯科的,後來去巴黎、匈牙利、奧地利、捷克、西班牙、日本,
其實讓我覺得一個民族的文化可能有它的A面跟B面。
A面展示宣傳片上的那一面,但是B面是最隱密的一面,但是要去隱密的部門才能去發現。
在日本看脫衣舞很奇妙的感受,因為日本是一個老齡化社會,
所以很多老年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優惠,有敬老票的概念。
我看的是下午場,很多老爺爺,眼睛也看不清,可能要湊的很近的那種,然後很嚴肅的鼓掌,
很好笑的場景,前提是大家一定要去合法經營的場所。
絲絲:
就像書上講的,妳們有更像成為自己的那個樣子嗎?
惠貞老師:
應該有吧,至少會開始往那個方向去走。
人生階段各方面可能沒有辦法像方舟這麼快樂,
每年我們的生日願望應該很多,不會像方舟想不出半個XD
多半你過往的人生會有很多的要盡的責任,你要考慮的總總的事物。
但是去年來講,這些東西好像都被掙脫了,
然後好像各方面都到了一個只要你有自信、你有想法,
你就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這樣子的狀態,
我想如果可以在那個狀態裡頭,應該是就在成為自己了吧。
方舟老師:
我特別同意惠貞老師說的,因為我這本書當時做一些活動跟年輕人聊,
我會覺得他們把東京一年等同理想一年,然後理想一年等同於真空一年,
真空一年又等同於沒事幹辭職,辭職就是在家裡待著,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不對的。
我前幾天看了一篇報導,就是講大陸的年輕人,
現在有很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城市在家待著,
可能開始是想要讀書寫作,後來變成只讀書不寫作,後來不讀書也不寫作
,就是在家待著無所事事,人生就這樣過下去。
其實我想說,理想的一年、真空的一年,它並不等於說是無所事事的一年或者是放空的一年。
如同惠貞老師說的,
理想的一年是需要應該比以往更強的熱情、更強的信念去支撐的,
因為你要擺脫自己過去生活的慣性,不是說跳下火車,
而是你要用更強的力量讓這個火車上一個新的軌道。
大家聽我們理想的一年好像蠻放空呀、閒散,其實不是,
它是你要弄明白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且花更大的力氣、信念和熱情的支撐,
把自己擺到那個軌道上,所以這其實是挺考驗的一年。
惠貞老師:
剛剛方舟詮釋的非常好,我補充一下。
我常講「自由的另外一面是自律,你要相當的自律才有辦法支撐你的自由」,
如果只是完全的發呆、犯懶,那個其實是會往空虛走的,它不會讓你更堅強或更積極。
絲絲:
兩位老師剛剛講到自律,我想到兩位都是作家,
大家覺不覺得寫作是一件很簡單或是很困難的事?
其實寫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大家可能覺得作家在家裡很閒散的,
然後有靈感了就寫,但是事實上很多時間並不是這樣子。
像方舟老師做了一些分類,在《東京一年》篇章當中也有提到作家自律這件事,
其實作家不像李白式、苦行僧或者像上班族一樣,
我的寫作像當上班族一樣,每天都要寫下多少字才算,並且環境當中也有一些打擾,
也會影響到寫出來的效果還有字數,有時候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有時候寫的順就寫的非常開心。
Q:關於作家的自律,兩位深刻的理解上,感想會是什麼?
方舟老師:
我覺得大家對於寫作最大的誤解,寫作是靠靈感支撐的,
從小很多人問我說妳沒有了靈感怎麼辦?妳是不是就不寫了?
其實我覺得不是這樣,
其實靈感是我在每天要寫3000字裡,寫到1500~2000字的時候忽然出現,
支撐我寫了500、600字之後又離開了,
靈感是你持之以恆寫作的報償,不是說我等待靈感出現了我才能寫,
我覺得要求最多的是你每天在同樣時間坐在同樣的位置,面對同樣的白紙,此刻你一定要寫。
我覺得可能因為我從小寫作被迫養成了一個比較好的習慣,
我媽媽讓我每天就寫這麼一頁(東京一年這本書的開本),我寫完之後給她看,
她也沒有任何評語,然後看她臉上表情高興或不高興,就知道我寫得好或不好。
每天就只寫一頁,後來發現一年的時間我也寫了10萬字,
所以不能夠去等待靈感,而是你每天給自己規定一個量,
譬如說村上春樹每天要寫4000字,但我覺得這個量太大了,
或是規定時間,每天早上9點到下午3、4點鐘,不管寫了多少,不幹別的,
手機開啟飛航模式,不用電腦,就只在紙上寫,
我覺得真要有一個定量的,不管這個量是字數還是時間。
惠貞老師:
請問方舟,妳每天寫都是有主題嗎?還是?
方舟:
像我現在在寫一個中長篇、一個長篇小說,每天就是這2個交替的情形這樣。
惠貞老師:
我的身份並不是作家,所以我還沒有作家必須要這樣子角色上面的承擔。
我其實一直就是個編輯,只是編輯也常常要跟文字為伍,
我們處理的是比較片段的,短篇的,或是只是一篇文章而已。
我覺得狀況不太一樣,不過我很贊同方舟說的靈感這件事情。
以前我們在採訪創作者、設計師、作家,對方最常會被問到就是靈感怎麼來?
但是我後來就不再問這個問題,因為我發現你要問一個創作者靈感怎麼來,
他其實非常難回答的,因為它真的不是一個可以用很理性的方式,或整理出一個公式告訴你說,
對,我的靈感就是這樣來的,那個大概都不是這樣形成的。
大多數,我覺得創作者,他們靈感應該是在日常當中出現的,
如方舟剛剛說的是一個持之以恆的報償。
它可能是跟某個人喝咖啡的時候,或是在讀一篇文章的時候、
或是在看電影的時候,那個靈感就出現了。
所以,又回到閱讀。為什麼閱讀很重要?
因為你的靈感會從這個當中出現,剛剛我們也在講大家不要擔心說這本書我們還沒有讀完,
所以我不敢讀下一本書,其實真的完全不要有這個包袱。
你這本書讀了幾頁,你想要讀另外一本書,完全沒問題。
因為你已經完全離開學校,沒有人會考你試,不會說你完全讀完隔天要考你,
沒有人要考你呀,所以為什麼要給自己這個壓力?
如果今天讀這本書,明天想要讀另外一本書,我覺得非常OK,
而且我覺得尤其是創意人,有時候你的靈感是從這種跳躍式閱讀當中得到的,
而且你得到的連結跟橋樑那就是你自己給的,不是任何作者給的。
所以對我來講,我的經驗,靈感是這樣來的。
絲絲:
剛剛惠貞老師也扣回了今年的主題「為無用而閱讀」。
請兩位老師再闡釋一下,閱讀的無用之用是什麼?妳們認為讀書最單純的樂趣又是什麼?
方舟老師:
其實我現在閱讀並不是完全的為了所謂無用而讀,
反而對我來說是一種學習,我覺得閱讀教給我的是一種學習的能力。
我之前看了一個說法,覺得很有意思,就是說
「互連網不是像我們想像當中,把笨的人變得比較聰明,來拉近人與人之間閱歷的鴻溝。」
因為海量信息法,其實相反,因為這個互連網是讓聰明的人更聰明,笨的人愈來愈笨,
因為聰明的人有學習的能力,知道他要從什麼地方去獲得信息、如何檢索、
怎麼整理這些信息,得到他需要得到的知識。
但是笨的人,他可能沒有這個信息能力,
可能被淹沒在海量的八卦呀、遊戲呀、各種營銷的信息。
對於我來說,閱讀的所謂無用之用是我看了這本書,可能短暫的時候沒有什麼用,
但是它教給我的是一種學習的能力,怎麼去整合這些信息,
讓我信息的網絡更為發達,怎麼不被騙,
我覺得這可能是閱讀教給我最重要的能力。
惠貞老師:
獨角獸計畫也在推為無用而閱讀,我想要詮釋一下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
因為我真的覺得,過往在學校裡頭的閱讀太功利性了,
然後我們出社會以後也帶著這種功利性的目的在看待讀書這件事,
所以通常都是我們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才會去找書,
所以暢銷排行榜上永遠都是成功致富、瘦身美容這類型的書,
當然這類型書籍一定有市場、有需求,它必須要存在。
我的意思是說,它不應該佔這麼大的篇幅,就是我們應該還是要有培養自己其他閱讀的口味。
小時候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並不知道它會帶給你這些幫忙。
我們可以去回想小時候閱讀的書,它是不是在你長大之後,
對你的人格、性格的養成其實產生很大的影響,你一定可以找出這麼1、2本書,對吧!
如果你一定要帶著它一定要對我有用的眼光去選書的話,
你就會錯過這些閱讀、你就會錯過這些可以帶給你更美好的世界,讓你更成為自己的書的機會。
為什麼要為無目的而閱讀,並不是說讀書無用,
而是說那個有用可能不是你現在就看得到的,
它在什麼時刻對你起怎麼樣的作用,是我們現在可能無法預料的,
所以不需要為了帶著有用才去找書,一定要抱持著就是我很開放的心態。
當你下次走到誠品的時候,我真的非常鼓勵大家:
你一定要帶著無目的來逛實體書店,
因為這樣子你才有更多的機會去跟那些你本來不知道、厲害的書相遇,
然後你才能遇到真正的自己。我覺得這才是閱讀最美好的部分。
【QA時間】
Q:我想提問的是蔣方舟,其實我是您非常一直忠實的讀者,
因為我是大陸來的交換生,(在大陸湖南大學交換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在這待了半年的時間,
大二的時候在學生組織看了一個大概是簽名冊,翻到了蔣方舟老師到我們學校演講留下的名字,
當時覺得很遺憾,非常感謝誠品書店給了我這次的機會。
我在大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在回去之後就要準備讀研的事情,
讀研要讀的是出版編輯學,我現在一直很困惑,因為我讀一些出版領域的書,
例如說日本的出版大崩潰、出版大冒險整個的階段,
然後再到大陸的書商、出版社的出版物,當然也有很優秀的作品,
但是我依然還是無法知道,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編輯,真正出版業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編輯每天在面對什麼樣的工作,希望方舟老師能給我解答一下,謝謝。
A:其實惠貞老師更專業能解答,我從出書的角度為我接觸到的編輯和編輯行業。
我覺得中國的編輯挺特別的,因為國外編輯對於作家作品的掌控權其實很大。
比如說我到日本去,跟很資深的編輯聊,他們很能夠去建議、
控制一個作者說你的書要寫什麼題材、要寫多少字,方向你要怎麼去調。
但是,中國的編輯大部分只是校對,把這個書約來然後沒有錯別字,就是一個校對而已,
我覺得現在的狀況慢慢的有一些好轉,有些編輯對於出版的書有非常非常的熱情,
我還是想強調「熱情」這個詞,我覺得這個是最最最重要的一點,
無論是在任何一個行業,其他人對待一本書就是一個工作,
沒有任何錯字、政治上沒有任何風險,出版就完成了。
但是我遇到例如《東京一年》的編輯,
可能早在交稿的半年之前,他會跟我商量書稿、幫我約設計師,大概開了30次會,
然後就每次定方案、定紙質、書籤要一條還是二條,一定要白的一條、紅的一條,
就是因為格外的熱情的偏執和堅持,他就能夠讓人有一個能成為自己的樣子,
我覺得每一個書它也有最體面,從它的內容、它的裝置是什麼樣子,它應該成為的樣子。
我覺得好的編輯,我個人認為沒有什麼特別大的訣竅,什麼慧眼、實作經驗,
我覺得熱情是最重要的一種勁,就是你要特別特別喜歡這個作者,
你一定要約到他的書、即使你約不到他的書也要找機會去探討他的書裡面的美所有的細節,
其實我身為作者,現在要找到好的跟自己交流書的編輯是很難的,
原來我跟我媽交流,後來我媽不太看書了,少了一個對象,
其實我在寫作過程中是找不到人交流的。
需要一個有經驗的編輯,一個很有熱情見地的人來參與這個意見,
所以我覺得給你的建議就是說,當你對一個人,或是一本書,
你有特別大的熱情的時候,一定要珍惜這種熱情,
不要被行業這種散漫或者是完成一個活動這種心態所干擾,
我覺得你有熱情的話,一定能成為非常優秀的編輯。
現場讀者:
我非常佩服兩位年輕的編輯者跟寫作者,大陸的文學我看過幾本,
剛剛聽到您的介紹,我想說的是:「千改萬改初心不改,千變萬變真誠不變」,
您的熱情讓我非常的敬佩,謝謝。
方舟老師:
我覺得劉正源老師有很奇妙的詼諧感,是有現實主義的寫法,
但閻連科老師是更超越了這種現實主義的寫法,
他想到有什麼新的寫法是這個21世紀還沒有出現過的,
2位老師不僅是老師也是真實生活中的朋友,亦師亦友。
我覺得閻老師對我的影響還是更大一點的,他的寫作很自律、很感人,
他是用筆寫的,每天早上6、7點鐘開始寫,而且因為頸椎不好,只能把紙放在牆上寫。
有次一起出差,早上去敲老師房門一起吃早飯,發現他跪在地上把紙貼著牆寫,
我覺得很感人,對於寫作的自律到了這樣的一個程度。
Q:想請教方舟,因為今天也是有兩岸閱讀交流,您有比較欣賞的臺灣作家或作品?
A:臺灣作家喜歡的還挺多的,像朱天文、朱天心姐妹我很喜歡、舞鶴寫的霧社事件,
還有一位在大陸被提到比較少的作家-郭松棻我很喜歡。
年輕作家像駱以軍老師的作品對我來說有一點點晦澀,以上是我欣賞的作家,
尤其是郭松棻,我覺得在大陸應該是被低估的一位作家,他影響力應該跟大S一樣。
Q:因為東京一年提到了很多在東京生活的事情,
對於臺灣、大陸、東京這3地的年輕人來說,生活並不是這麼簡單,有很多現實層面的考慮,
「為無用而閱讀」對年輕人來說是比較辛苦一點,
請兩位老師簡單分享一下,也許對年輕人來說不是那麼大的包袱,
但怎麼進入會是對年輕人來說是比較好的閱讀方式?
A:對於生活比較艱難的年輕人來說,什麼樣的閱讀是比較好的?
其實日本和臺北我不是特別的了解,
我說一下大陸的情況,前幾天我遇到一個事情,有個女生發微博的私訊求助,
她說她是在校大學生,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上了大學之後,看到微博關注美妝呀什麼的,
開始陷入了消費主義,從網上借了錢,因此積欠了2萬6千元,
沒有辦法還,也不敢告訴她的父母,
所謂的祼貸,當時沒穿衣服拿了身份證拍了一個照片這樣就可以借錢,
所以那個借錢給她的人就掌握她的祼照,下一步若沒有錢還可能就要賣身或者其他。
這也提到我一開始說的,構成你信息的是什麼?
每個人每天有24小時,你覺得只有12小時或更短一點,
我們每天看到的東西就決定了我們的視野,
如果你每天構成你信息都只在遊戲、服裝、美容,花了多少錢,
我覺得很快的就進入了一個深淵,因為這個社會的總錯率其實非常低,誘惑又是非常多的。
雖然看書不會教你怎麼掙大錢,
但是最壞它不會讓你花很多錢,陷入網貸,還不起錢的這個困窘,
而且你的快樂的來源也更廣泛一些。
看一本書獲得的快樂,跟你買一支口紅可能獲得的快樂是一樣的,
但是一本書要便宜很多,而且能維持的更為長久。
惠貞老師:
我想講的也是類似,其實我覺得閱讀相對投資最少,
但是你可能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收獲的一個項目。
我之前有機會在大學分享的時候,我都會拿一張投影片,
我一邊放299元的豬排、一邊放99元的Shopping Design雜誌,
我問同學們說,平常在日常生活中哪一個會讓你毫不猶豫的出手?
同學們眼神都很閃爍,不敢看我,我相信大家都選豬排,為什麼比較貴卻會毫不猶豫呢?
比較便宜反而會猶豫再三呢?這個問題是什麼?
我覺得我們對於抽象性、精神文化性的東西缺乏想像,
因為你不知道這個雜誌可以給你什麼,而且雜誌封起來,你不曉得它的內容,
所以你不知道、你懷疑它能夠給你什麼?
可是豬排很具體,你吃下去的感覺是什麼,立刻就飽了,
然後你知道它的美味,所以那個東西你是可以立刻連結的,
其實我覺得這也是阻礙閱讀很大的一個原因,因為抽象性的東西缺乏想像,
而且看不到的東西對你的影響是更大的,但是你對於看不到的東西反而不願意去嘗試,
這也會造成剛剛方舟講的就是決定了你的視野。
每天你的錢、你的時間、空間怎麼花費,其實它就決定了你這個人的品質不是嗎?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重新去定義我們使用時間、金錢的方式,
它會立刻改變你這個人的生活質感,還有你追求的東西,
還有你獲得回饋的事物,它會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一個年輕人對未來非常茫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最好的方式而且是最便宜、最快速的方式,不就是走進一間書店裡頭去嗎?
你可以去看看有很多沒有走過的,有很多前人走在你的前面,
那些每一本書其實都是智慧的提煉,有很多前人非常厲害的能力、經驗累積跟傳承,
我們不去接觸那些,要坐在家裡愁眉苦臉,覺得不知道要幹什麼,那當然不知道呀,
因為你根本沒有去接觸未知,你一定要踏出去,
至少給自己第一步,書、閱讀、書店,永遠是一個最便宜但是收獲非常大的投資。
絲絲:
想請兩位老師為今天的講堂做一個總結。
惠貞老師:
其實我們今天主題還是閱讀,我覺得對於閱讀的看法跟重點剛剛也分享了很多,
所以最後我其實還是想要鼓勵大家:
「從明天開始,大家出門的時候在你的包包裡放一本書,陪著你出門。」
因為每一天當中一定會有一些垃圾時間或零碎時間,等人、等車、等餐各方面,
通常零碎的時間拿手機出來滑,我想要請大家試試看,也許你給自己一天的機會,
試試看那些零碎的時間不要滑手機,讀一本書,會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實際上去體驗那個過程的不同,我相信那應該會帶給大家很多的收獲跟樂趣。
方舟老師:
我覺得無論像閱讀還是旅行,都是迎接未知。為什麼迎接未知對這個人很重要?
就是說,無論是地理上或者精神上,你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都對一個人很重要,
就是把每個人當作是一個植物的話,看似生長的非常的茁壯、看似很健康的生長,
但是你仔細看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個盆栽裡。
底下有個盆子去控制你,這個盆子可能是你的工作、可能是你的收入、
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你的家庭,
我們能夠長到多大、我們能夠長成什麼樣子的形狀,很大程度其實是靠這個盆子所決定的。
但是我覺得大家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機會,不論是透過地理上去旅行,或是透過精神上去閱讀,
都要把自己種植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把自己種植在一個陌生的土地上,
在這土地上你能長的多高,你的根能多深,能夠長成什麼樣的形狀,
完全是由你自己所決定的,這個就是自由的意義。
文字整理:蔡依珊。
https://www.facebook.com/lisa.tsai.1217/posts/10215406877555960
http://purplelisa.pixnet.net/blog/category/7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