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近六十學教學《十七》及格】

2 5, 2019

歲除之夕,回想了一整年的生活。雖然有年光倏忽之嘆,但沒有任何磋跎的遺憾。
這一年,爸爸的病倒教育了我,
面對問題時才能真正學到的功課:接受、順服與勇氣;
我也學到一定要保持熱誠,才能理解困境之中永遠隱含的正面意義

 

媽媽在爸爸病後,常感嘆的總結她對爸爸為人的看法:單純!
我想,就是單純,才使得他過去的九十幾年,永遠對生活對事物保有孩子一樣的熱誠。
雖然,現在他的思想每天到底停留在記憶的何處?或已能前往新處,是我們都不了解的,
但每次去探望爸爸時,看到床前氣色尚好,總是溫和平靜的表情時,
我們都相信現在爸爸更像個無憂的孩子。

 

我經常想,如果爸爸不病那麼一場,現在意識還清楚,當他看到小朋友們一整天的工作時,
不知道會給我多少建議與點子。每一次,我去高雄探望他時,
總從爸爸的書架上拿一本他的舊書在高鐵上看。
前天晚上,拿的是一本將近四十年前出版的《食品化學》,
我想起爸爸曾有多少次揮舞著他特有的圓團筆跡,畫出分子式,
跟我講解
Mono-Sodium Glutamate。雖然我對COOHCH.那些正確的化學式已記不清楚了,
不過,我覺得一個很幸運的孩子就是身邊有大人肯把自己懂得的知識,
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灌輸給他,不使孩子的心思與眼界局限在身邊發生的小事上。

 

上完狗年最後一堂課之後,我只有三天可以準備自己家的過年,過兩天又要出一趟遠門,
記掛著孩子們的功課沒看、考卷沒改,打掃整理之間,攤在鋼琴上的一疊疊紙,
往往對我產生兩種力量:既吸引我一直字字探究下去,也不斷發出警告聲,要自己離開去做其他事。

 

那十道題目,每個孩子的回答都將使我以老師的身份,
看到他們這三天的學習算不算得上「及格」,而我的批改與批改之間的反省,
也將幫助我看到自己的教學能力是否及格。

 

【年近六十學教學《十八》 做與想】

2 9, 2019

 

我鼓勵小朋友們無論做什麼都建立一種工作習慣:想了再做,做過還要再想。
我說:「想了再做可以減少失敗的機會,做過後又肯再想的人,可以保持再度成功或做得更好的能力」

 

寒假第三梯次第一天的午餐,
我教孩子們捲海苔壽司為了幫助他們理解所有的工法及工序的重要,我刻意分成三段落教他們
.

 

先讓孩子們煎一條壽司卷中要用的玉子燒,再示範一次海苔卷給他們看,
然後我問:「現在就要開始練習?還是要先用紙做出模型,再動手?」
男孩們不置可否,但幾個手工很好的女孩馬上就說:「要先做模型!」

 

一條漂亮的壽司卷應該是米飯均勻地圍繞幾種餡料於一圈,孩子們利用紙先做模型,可以加強理解。

 

每個孩子要練習捲兩條,但我要他們做完第一條之後,先切開讓我檢查,
的確是捲漂亮了,再做第二條。還沒動手做之前,太多的講解與提醒不一定有用,
根據孩子們所完成的工作,分析正誤,立刻再練習一次,使指導發揮真正的作用。

 

所有作業的意義都在於確認理解、精進技術,所以,如果同樣的事情做兩次,理當第二次要比第一次更好,才算善用練習.

 

做事之前要預計,做完之後要回想;這是我想從一件件實務工作中教給孩子們的思考習慣。

 

【年近六十學教學《十九》熱情】

2 17, 2019

 

不要說是孩子,我相信成人在陳述自己喜歡或想要的原因,
往往比說明不喜歡或不想要的理由來得容易一些。
所以,跟孩子相處的時候,我有高度的興趣去探究他們某些「拒絕」背後真正的想法。
當一個孩子問我:「我可以?」或「不可以?」的時候,
他們通常不會只得到答案,而會得到下一個問題,
直到我們把雙方的意願與責任都釐清為止;
在孩子那一方,他們可以借回答來陳述意願,
而我在指導的一方,也是借提問和聆聽回答才能善盡教導的責任。

 

跟著我上課久一些的孩子們都知道,有些事不用問我,
因為問了也是白問,我不可能答應基本上可以歸類為「無聊」的請求。
無聊並無貶意,這種無聊指的是空洞無義,
例如──為反對而反對、為逃避而拒絕或為表達自己的特別而不肯虛心做一次。
這些都不該在我的課堂上成為問題,因為,我從不框架孩子們的創意,
但在表達創意之前,他們得先呈現基礎功。
有不少看似問題卻毫無意義的詢問,往往是孩子用來拖延時間、避開工作或檢視的手法,
對於這種狀況,我是絕不花時間用來敷衍的,
我會立刻把孩子的心神抓回工作中,因為,只有他們的心定在學習中,才會有真正的學與問。

 

寒假課中,捲壽司那天,有個新上課的小朋友問我:
Bubu老師,我可以帶第一條回家,不要帶第二條嗎?」

當時我在洗碗槽邊整理器物,有幾組小朋友在我背後的大廚房工作。
這位小朋友是從前面的廚房特地來問我這個問題的,當時,
大家才正要開始第一條的練習,而不是已有成品的優劣選擇,
所以我問道:「為什麼?」他站著沒回答,也不回去工作,
似乎以為,站久了我就會答應。

 

我一邊洗著手上的工具,又說:「你得很清楚的告訴我想帶第二條回去的理由,
我才能決定怎麼回答你,因為,現在我還不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麼?」
他還是不說話,但身體仍然很堅持地立定原地;

也許經驗始然,他認為我終將因為不耐煩而會答應,
他不知道,我對這個要求好奇到了極點呢!
於是,我抬頭看看他,等待答案,又低頭洗東西,
還在等待,再抬頭時,我以笑容表達我的熱切,
這下子,問方變成是我,而不是他了,
終於,孩子說話了:「因為我覺得我的第一條會做的比第二條好。」

 

我大笑了起來,立刻提出我的決定:「不可以,當然不可以。」
我繼續說:「你都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想著你的第一條會比第二條好,完全不合理。
這是練習,不是賭博,我認為你第二條一定會做的比第一條好,那才正常,才叫進步。」
這是我設定練習的理由,也是希望孩子踏實的在經驗中累積正確值,修正錯誤的教導。

 

我的口氣是斬釘截鐵的,他得斷念,這時,
我回頭去問那些也拉長著耳朵在聽我們這段對答的小朋友說:
「第二條如果做的比第一條差,合不合理?」他們是舊生,
完全習慣了我對工作的要求,此起彼落的答道:「那就不叫練習了!」

這孩子點個頭走了,我看著他並沒有不滿的表情也放心了。
多麼希望他了解,新鮮的工作通常能激發我們在第一次把事情做的夠好,
那是新鮮感引發的專注力,然而,人對自己的期待應該是同樣的工作,
越做越好、次次都好,才叫「熱情」

 

「我會了!」沒有什麼了不起,
會了,又肯老老實實、精益求精地做下去的人,才有可能激發出創作的光芒。

 

【年近六十學教學《二十》把握】

3 6, 2019

 

新學期開始上課前,我讓孩子們先把學校功課傳給我,
我也鼓勵他們要把學校老師教的功課都照顧好,別再讓父母費心。

 

人應該從童年開始,養成在被教導的當刻就把事情弄清楚、
把工作做好的習慣,有了這種想法,専心、専注全化為無形的工作動力

 

這些年,我發現有不少孩子之所以學得慢,
只是因為他們的心情不正確,而不是能力不夠。
孩子們總想著,我回家"再"如何如何,這樣一來,
先是不斷錯失學習最好的時機,日久就慢慢養成疏懶鬆散的工作態度。

 

再加上這十幾年來,教育如此強調著尊重孩子們的興趣,
而不重視應有的程度的奠基,所以就讓更多數的孩子連基本上應該有的程度都參差不齊了。

 

現在,在課堂上,我的目標是幫助孩子們養成習慣,
要盡力掌握住可以理解、可以記憶的內容,
別再浪費時間把一件工作分兩、三次,才學會或記得。

 

孩子天生是躲著責任的拖延者,
就如
Benjamin Franklin化身的Poor Richard説的:
「小孩和傻子以為二十先令和二十年,不會有花完的一天」
但是要小朋友聽到建議就接受,也並不容易,
最好的方式就是帶著他們去充實一天,帶領他們去體會在每一天裡中都可以達到的成長

 

【年近六十學教學《二十一》觀察】

 8, 2019

 

每星期四上媽媽課的時候,我並不跟學員們一起用餐而在廚房獨自工作。

學員們總覺得過意不去,經常問我:
「老師不吃飯嗎?」、「
Bubu老師多少吃一點吧!」。

 

我不跟大家一起吃飯的原因多但單純:

 

一是我生性很好享受,不吃則已,要吃就得是完全無“後顧之憂”的進食,才會快樂。
上課日,我有許多事要照顧,很難達到自己平常用餐的心情。

 

另一是,我知道自己一上桌,學員們總是招呼我,反過來照顧我,
她們也很難自在輕鬆的吃,所以無論是星期四的媽媽課,
或六、日小朋友的課,我都離餐廳遠遠的,
只願上了大半天課後的學生們也得一點身心喘息的時間。

 

再一是,雖然我看似在廚房水槽前做的是整理清洗的工作,
但其實,那當中卻也是我非常重要的觀察機會,
與安靜回想上半天課程的時間。

比如說:昨天的午餐,學員們做一道章魚醋蔬菜沙拉,用鍋子和噴火槍合用煎鰤魚下巴。
哪一組做得好、哪一組有待改進,我從鍋子與鍋蓋殘留的油氣,還可以跟她們再檢討。

 

對我來說,教學是充滿福爾摩斯的樂趣的,只要細心,自會發現學習中的問題與可以促成的幫助。

 

二、三月,排課中各有一日空堂,我把時間留給從未上課過的孩子們。

那一天,孩子們不了解我上課的方式,但他們很快跟上了;
而我雖然也不認識他們,卻完全沒有低估他們的能力。

在那七個鐘頭的相處中,我相信他們對學習與認真會有一些踏實的想法,
我也相信,孩子們了解做任何事都全力投入,比區分自己的興趣或強項要更自在快樂。

arrow
arrow

    purplel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