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再把生活教育只放在「體驗看看」的層次,應該帶領孩子「深入參與」各項生活自理的事務,藉此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扎實的能力。

萬一「體驗」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珍惜的經驗,很可能會變成眼高手低的草率態度。大家只要仔細觀察、靜心聆聽,就能看到有許多孩子動不動就表達出「我都知道了、都做過了」的不屑一顧。

孩子們活動太多,他們淺顯的經驗還不能分辨「豐富」與「過度」的不同。許多小朋友在不同的場景中眼花撩亂地跟著跑,如果父母又不給予經驗的加深輔導,他們就以為學習只要當個「看客」,很容易就不耐煩。而父母對於孩子不想認真參與,也不該駝鳥地用「他應該是沒有興趣」來解讀,久而久之,便有不少孩子及至長大成人還用「沒找到興趣」當不肯獨立負責的擋箭牌。

多元本是希望孩子受教育的心胸如置身於一座優美的森林中,但我們的「多」卻似乎造成了孩子見樹不見林的短視。

一百年前,杜威曾說:「教育不是一件『告訴』(telling)與『被告訴』(being told)的事情,而是一種主動的、建設的歷程。這個原理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施上,則又無人不違背。」

不斷提供表面的新經驗來滿足學習,只是使一個孩子處於「情緒的興奮」,但並不等於提起「學習的振奮」,前者是以旁觀的、不考慮成果的狀況加入環境,後者卻是清楚目標並克服困難的過程。同一個環境、同一種年齡、同一種基礎的學習者,「感覺興奮」的孩子前熱後冷,毫不在乎結果,而「學習興奮」的孩子卻心領神會、漸入佳境。我認為這並非是誰與誰天生興趣不同所造成的成功或失敗,而是在受教導的過程中,被建立的價值不同。

挫折、觀察、摸索 成功屬於有研究精神的孩子。
在時間與材料都足夠的情形下,反覆尋思練習是愉快的學習。「精益求精」就是這樣心領神會的美好過程,我們應該努力提供孩子浸潤其中的情境,這些經驗將會轉化為其他的學習的態度,回映出自然的專心與負責。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0260-%E8%94%A1%E7%A9%8E%E5%8D%BF?page=4&fbclid=IwAR2mKpw49hYq-YikBP3PHo_e64EdB52sfTOTlKDIQGzqKRq8qKephIMFHxk

 

arrow
arrow

    purplel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